[太報專欄] 台灣「暗空」推手林正修—其實還有比「看星星」更重要的

發表時間:2021/06/15

來源網址:https://www.taisounds.com/Features/Issue/uid5357122096 

作者:李英婷

合歡山觀星品質,用手機就能輕易拍到北斗七星。(圖/讀者提供).jpg

合歡山2019年獲得國際暗天協會認證為「暗空公園」,這是對當地觀星品質、光害防治的肯定和期許。這樣的成績,除了是南投縣政府和地方的共同合作,還有一個重要幕後推手。前北市府民政局長林正修憑藉公部門和社運的經驗,協助台灣和美國間溝通,讓申請流程得以順利。

2019年夏天起,遊客們到合歡山,只要透過手機攝像頭,就能輕易拍到群星璀璨;只要抬頭仰望,就能看到壯麗銀河一瀉千里。

 

「這是天空本來的樣子!」台灣暗空協會(TDA)理事長林正修指出,合歡山的星空,不是「增加」建設、技術,而是一直存在,只是過去太亮了,遮蔽天空原來面貌。

 

因而當降低周邊燈具、減少民生光源用量、調整光源照射角度後,天空恢復原有面貌,滿天銀亮自然肉眼可見,「合歡山觀星品質達銀級以上,這可是超越日韓!」

 
武嶺銀河。(圖/攝影師徐安廷)

 

學運出身的林正修,哲學專業兼理工背景,卻在中年生涯轉型為「天文迷」。曾為社運份子,卻意外成為政府官員;又在離開政壇後,因緣際會在49歲這一年,接觸「暗空」議題,協助合歡山向美國國際暗天協會(IDA)申請「暗空公園」認證,扮演著台美間溝通角色,也自此成為靜謐暗夜的守護者,成立IDA台灣分會、擔任台灣暗空協會(TDA)理事長。

 

「做暗空初衷跟從事社會運動很像,就是希望帶來『結構性改變』。」林正修指出,大多數人都理解空氣汙染、噪音汙染、水汙染,卻渾然不覺「過度的光」,也是一種傷害。

只是單刀直入談「光害」,林正修覺得大家一定聽不下去,因此使用一個吸引人的修辭—看星星,但其實是在推動社會的「結構性改變」。「我遠比看星星的這些人,來得有『企圖』。」林正修如此解釋自己為什麼要推動「暗空」運動。

 

IDA在全世界有16個執行委員,香港、日本及台灣各有一個代表,林正修正是台灣代表。林正修說,他是唯一不具天文背景的執行委員。從都市規劃、城市治理、甚至過去是環保份子,「因為有這樣的背景,使得我在看這(暗空)問題,不是那麼被星星所著迷。」

林正修主持陽明山國家公園志工培訓活動。(圖/台灣暗空協會提供)

「暗空」≠關燈 倡導「正視」過量的光也是一種傷害

 

林正修以觀星為社會對話基礎,提出台灣暗空保護倡議,繼而想推動哪些結構性改變?「首先,我要打破『愈亮愈好』的迷思。」

 

其實,暗空不是要求「關燈」,而是「減光」。林正修不斷重申,其中「暗天不暗地」是最重要的減光設計原則,因為向上投射的光是造成星空失去光輝的主要源頭。

 

例如沒有燈罩的燈會令光線四散,甚至照向天空、形成光害。因此,從照明燈具的改善,到定時的燈光減量,這才是「暗空」倡議的真正目的。「暗空」其實就是提倡「用明智的方式來消費照明」,錯誤的照明不但傷眼耗能,而且還會帶來危害。

 

林正修指出,全世界照明大約占能源消耗的八分之一,美國作為能源浪費大國,卻是最早關注照明體系的環保問題。美國已認知到不是愈亮愈好,而是開始留意到「色溫」。比起色溫6000K(指的是白光,即為一般辦公室、教室所使用的顏色),晚上九點後使用顏色介於白光與黃光中間的4000K,或3000K的黃光,比較舒服。

 

歐洲多為高緯度國家,也開始慢慢注意到「眩光」對交通安全的影響,因此積極推動綠色運輸照明體系。

 

不只如此,光也可能形成環境災害。合歡山地處中海拔森林與高山草原的環境交界,物種多樣性極高,夜間強光會導致植物生長季節錯亂、生物時鐘受到擾動,干擾夜間動物的視覺及飛行方向路線,強光也可能誘聚集鳥類、兩棲類、哺乳類往光源集中而造成路殺,長期下來對整體生態環境、生物多樣性都是負面影響。

 

只是,作為主要燈具生產國的亞洲國家,對「暗空」概念依然陌生。林正修認為有兩原因,一是電價便宜,以台灣為例,路燈用電是家戶用電的半價,因此白天亮、夜晚更亮。另一則是亞洲根深蒂固的「迷思」,我們一直都在「追趕」西方腳步,官方認為「進步」、「現代」,就是大放光明;民眾認為能感受到政府有做事,就是燈火通明。

「就像看到(香港)維多利亞港那種亮到不行,我們才覺得那叫繁榮……,這都是一種執迷、偏執。而這種偏執,我們已經過了十幾年。」林正修如此說。

減光是心靈上的「自我療癒」

這趟美國的參訪行程中,筆者團隊走訪約書亞樹國家公園(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)、仙人掌國家公園(Saguaro National Park)及大峽谷國家公園(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)等,幾乎所有的室外燈具燈光都符合低光害的要求,加燈罩或燈緣水平面向下、並採用低亮度的橘黃色光源(圖一)。

 

林正修指出,整個東亞都是「過亮」,這個過亮跟我們的「過勞」很有關係。因此,暗空對於東亞也有另一個正面意義—「自我療癒」,療癒過勞、過急、過快、過於密集的生活。「暗下來之後,心也會靜下來,才能更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。」

 

「減光,也能讓整個城市變得比較溫暖和寧靜。」林正修指出,光或許不是人類失眠的唯一原因,但絕對是主要原因;而人若無法獲得適當睡眠,也可能形成犯罪率提升原因之。

 

「減光,也是城市節能!」林正修表示,「關燈一小時」,全台能減少17%電能浪費,等同減少超過6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,等於台北市一年能減少支付約新台幣4000萬元的電費。

暗,是社會不安全的主因?

錯誤的照明方式,反而會讓你看不到宵小(如上圖)。(圖/台灣暗空協會提供)

 

除了想讓東亞能「靜下來」,林正修更想帶來「結構性改變」是挑戰社會慣性-減光是不安全感主因? 「居家環境燈火通明就是安全嗎?」林正修說,若誤用錯誤照明方式,反而有可能看不到屋外潛伏的宵小。

 

林正修指出,環境保育家觀察石虎,其實是用「聽」的。從走路聲音、方法判斷這一隻石虎有多重,觀測技術正在提升中;而隨著無線電通訊及微波的發明,使得手機、微波爐成為日常生活;天文界也正掀起「火星革命」,人類對宇宙邊界的認知正在擴大,我們的感知能力也在擴大中,「人類眼見不該再局限於400至700 mm (肉眼可見範圍)。」

 

不過,去年11月底發生台南長榮大學馬來西亞女學生命案,卻為林正修倡導的「暗空≠不安全」的倡議,帶來極大危機。

 

「你再怎麼推減光,一個大馬命案就打趴很多事。內政部官員甚至直言,現在是誰減光誰落選。」但一個犯罪問題,只是因為地方光源不足嗎?或者光源不足問題背後是地方付不起電費這麼簡單而已嗎?林正修表示,「當社會問題被完全簡化後,我們變成完全沒有轉圜空間。」

林正修與女性燈光設計師合作,將改善台北燈具改造。(圖/台灣暗空協會)

因此,林正修不再直接推動「減光」,而是改變「作戰計畫」。「星星很漂亮,但不會免除在城市裡、尤其做為女性因為減光後帶來的不安全感,所以『回到戰場,直面戰場』。」林正修說,這一次,他要直接挑戰燈光是否會是民眾不安全感的絕對因素。

 

林正修為今年規劃的「暗空」計畫表,其一即與台北市政府及燈具設計師合作,選擇萬華及民生社區作為「示範區」,將進行路燈盤點及燈具改造,試驗當城市減光後,商業收益是否將減少,人身是否將更不安全?「如果三件事都做到了,節能、減光、特殊街道氛圍跟安全,我的暗空才能變成主流的對話。」

 

「如果台北燈感能更智能化,從安全角度和光線考慮更智能化,台灣能得到一次基礎建設翻新的機會,產業會更願意參與。我不是作為一個環境倡議者,在反對什麼,不是說減光就是什麼都不要亮,我其實在推廣一個基礎設施更新的機會,同時在提倡一些新的價值觀。」

 

林正修血液裡仍流竄著年輕時投入社運的狂熱,在訪談過程中數度眼睛發亮地訴說著下一步計畫,帶著已經看到「成功」般的自信,笑稱這是身為社會運動家,為社會服務的「最後一哩路」。